赵建忠序《诗画品红楼》|环球快报

2023-02-07 01:03:10 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


(资料图片)

原文刊于天津日报2021年09月13日第12版满庭芳

翟海潮、范文义、刘承彦三位先生联合主编的《诗画品红楼》由北京出版社推出,这是诗词界和书画界有识之士联袂打造的艺术精品。

以《红楼梦》为诗画创作取材蓝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就绘画形式而言,早在《红楼梦》诞生的清代,就有改琦《红楼梦图咏》问世。改琦的仕女画衣纹娟秀,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善于运用景物烘托。臻此境界,应归于改琦对《红楼梦》的独到理解,如设置“宝钗扑蝶”画面中的“执扇”造型,就是“秋风纨扇”之隐喻。《红楼梦图咏》绘制50幅图,先后为此题诗词者34人,共75咏。最早题咏的是诗人张船山,题有“史湘云”“碧痕”“秦钟”三页。较晚题咏的是王希廉、周绮夫妇。王希廉是《红楼梦》评点家,周绮是画家,她的诗词亦不同流俗,如“椒房更比碧天深,春不常留恨不禁,修到红颜非薄命,此生又缺女儿心”,描绘了元春孤独的背影,诗和画道出了至亲骨肉咫尺天涯的悲剧。与《红楼梦图咏》仕女画风格迥异的,是现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的230幅《红楼梦》工笔重彩画。绘画风格以工笔严谨、造型准确为创作宗旨,最大特点是采用散点透视,无论何种风格的建筑,每一间每一层中栏杆窗棂与人物活动皆极为精细。这组工笔重彩画中绘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等。据专家介绍,几乎囊括全部画科内容,组画依次表现出《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每个章回情节所用画幅数量亦不尽相同。画面围绕原著的故事情节,对主要人物的描绘细致入微,尤其注重面部肤色肌纹之渲染。许多人物的服饰图案、佩饰等或施加厚粉,或以泥金勾染,使整个画面达到了富丽堂皇的效果。为了表现植物生态,各种花木或勾花点叶,或没骨画法,山峦湖石勾皴兼用,并敷染石青、石绿和赭石。值得注意的是,楼台亭阁等建筑近大远小,建筑的斗拱、立柱和窗隔门棱等亦有明暗转折变化,看得出在技法上吸纳了西洋绘画的因素。作者将各种人物活动情节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勾画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画面,其情节之详尽、笔法之精细、篇幅之宏大,为清代同题材绘画作品所少见。此工笔重彩画主要由清代画家孙温绘制,从画上的题款可知,该画成于同治至光绪年间。民国时期,“湖社画会”骨干成员陈少梅饮誉画坛的《金陵十二钗》,一直是收藏界追捧的艺术珍品。此后,刘旦宅、戴敦邦笔下的同题作品或以清新雅健取胜,或以水墨白描见长。近年国画家杨德树创作的组画《金陵十二钗》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借鉴西画的透视法、色彩法处理画面景物且不露痕迹,以中国画笔墨为骨,色泽明艳动人。刘旦宅的《石头记人物画》还由周汝昌以其独特瘦金体书法题诗,杨德树的红楼写意人物画也配有陈洪题诗。

采用诗词等韵文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评论,红学史家将此类作品的创作群体归为“题咏派”,其作者出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就题咏派作品的分期而论,从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至程本的面世,为第一阶段。这阶段的题咏作品主要是热情礼赞横空出世的《红楼梦》,还涉及作者曹雪芹的精神风貌。第二阶段为乾隆五十六年程本面世至道光年间《红楼梦》评点派的勃兴。这阶段的作品大多着眼于文本,鲜明地体现出时人的《红楼梦》人物论和艺术观。第三阶段为道光至1921年新红学的诞生。这个阶段《红楼梦》评点、索隐两派先后蔚为大观,题咏派与这两派和平共处,共同苦撑着旧红学的格局,然题咏派已渐呈衰微趋势。第四阶段,从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至今。考证派红学既兴,《红楼梦》题咏派同评点、索隐等旧红学的命运一样,几成绝响,然其余波绵延不绝至当代。其间亦历三变:当考证红学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人们更着迷于探索作品本事,复兼战乱频仍,文士儒冠亦大多一洗闺阁脂粉,弃此香奁艳体而不为,大抒黍离之悲,由是《红楼梦》题咏作品众芳摇落,一变也;随着社会历史批评派在红学中的地位提升,题咏这种形式远不能满足诠释《红楼梦》的需求,其同整个旧红学命运一样,被时代所淘汰,理所固然。题咏派的退出红学舞台,也与人们诗词观念的变化相关。从前诗词为“正宗”,小说乃“小道”,现在小说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评价小说的学术论文也逐渐成为学问正途,相反人们却视诗词为茶余饭后的消闲之作,甚至特殊时期古典诗词还被视为“封建糟粕”,此《红楼梦》题咏派之二变;20世纪80年代以后,咏红诗词承先辈之流风余韵,薪火又传,此三变也。流传至今的数千首题咏作品是红学研究中一座丰富的宝藏,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不仅能够发掘出题派作品中蕴含的《红楼梦》作者、版本等方面的文献史料,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那些题咏作品体现的红学观念以及《红楼梦》在当时传播的了解。

当历史的车轮行驶到新时代,一批有识之士继承中华艺术传统并不断创新,其中在《红楼梦》诗词、书画有机融合方面作出实绩的,当数《诗画品红楼》这部艺术精品。

据该书主编之一的范文义先生介绍,本书“故事篇”工程由“诗词散曲”“回目插图”与“品评”联袂组成,是《诗画品红楼》构思的亮点。这是另一主编翟海潮的创意,也是本书区别于以往评论《红楼梦》的最大特征。以一百二十回程乙本为依托,前诗后评,诗文互补交融,旨在让《红楼梦》爱好者尽快看懂故事梗概、人物演绎,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具体做法是:对于诗词散曲,要求每位作者提交律诗和篇幅较长的词曲作品;每一回目选配清代美术家的两幅精美插图;回末品评,既要做到简单概括,又要写出深度,给人以启迪、思索。“品评”要从多层面、多角度评述故事的过程和曲折复杂的变化,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可能写成小品文,要掌握好夹叙夹议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舍弃琐碎,突出亮点,拒绝平庸。或喜怒笑讽,皆成文章;或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如前所述,以诗词等韵语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聚焦透视品评,红学史上源远流长。题咏作品的诗意盎然,扣人心弦以至如醉如痴,同样引起过人们对《红楼梦》的流连忘返。《诗画品红楼》中的这些当代诗词作者,其作品或对红楼人物进行评价,或对其中事件陈述看法,或对红楼艺术表达见解,特别是通过品味《红楼梦》寄托自己的某种理念与希冀,从而体现了对这部作品独特的研发。也可以这样说,他们的作品就是形象的《红楼梦》新潮评论集。需要指出的是,《红楼梦》在“情”的表达上比较突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也可看作是这种表达的直白或宣言。作为一种写作技巧,曹雪芹的“障眼法”也确实迷惑过不少读者。当然,“伤情补恨”这种情感,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普遍心理,由乾隆时明义的诗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肇端启绪,自程本出现后在题咏作品中达到高潮。面对遍被华林的红楼凉雾:黛玉泪尽、晴雯屈亡、探春远嫁、惜春皈依、三姐自戕、宝玉弃家这些悲剧,作者们饱蘸盈腮之泪笔,为他们谱写了一曲曲凄美悱恻的挽歌。我们对待历史上的《红楼梦》题咏派作品,当然不能苟求前人,应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将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去全方位考察,方能认识到其特殊价值。难能可贵的是,《诗画品红楼》中的诗词作者,一般都突破了清代《红楼梦》题咏简单视曹雪芹的这部作品为一部“情书”的狭隘观念,他们能紧紧扣住《红楼梦》艺术形象而发,纵笔抒怀,视野开阔,从而多元地拓展了《红楼梦》的当代诠释维度。

诗情画意品红楼,相信《诗画品红楼》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上一篇 : 天天新资讯:能否暴打宏光MINIEV?吉利熊猫mini正式上市:3.99万起买不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