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假高士薛宝钗厚颜碰瓷,翻译翻译什么是真正的山中高士!

2023-07-11 09:20:58 哔哩哔哩

很多读者听我连夸两天宝钗并不是满意,主要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1、加更;2、不要仅凭你的个人主观继续误读;3、薛宝钗她完美仁德,比肩孔孟,不要不懂硬黑。

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作者官评薛宝钗是什么“山中高士晶莹雪”到底是不是反讽吧?我先说我的理解,是的没错,我觉得那就是反讽!

我是主观理解,提出我的论点,也提供尽可能多的论据论证来支撑,议论文就是这么写,要是挨个去调研读者们的意见,那叫市场报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些来杠的小朋友你没有工作经验我可以理解,如果连议论文怎么写也还没学过的话,还是请你等长大一些再读《红楼梦》比较好。

话说“山中高士”什么意思呀?孔子在《论语·泰伯》中写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者则见,无道则隐”。这就是古代的隐士思想,孔子也比较赞成这种思想,他认为在乱世中,如果真有救人救世的本领,但是时机不到也没办法去救,这时候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古代就是有很多学识渊博、性情高洁的文人或受困于仕途的失意,或因对当时的世道不满,看透了社会腐朽,却没有力量去改变,不想同流合污,不肯趋炎附势,宁愿避世隐居在山林中,遗世独立。

他们彻底放弃了金钱、权势、名利,淡泊宁静,甘守清贫,过着梅妻鹤子、“竹篱茅舍自甘心”的山水田园耕读生活。

他们是真正的山中高士,发自内心的蔑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鄙夷封建社会荒唐奢靡的权贵阶层、封建王朝腐朽险恶的仕途官场,孔子说:“隐居以求其志”,隐士的志不是青云之志,功名利禄,而是他们寄情山水,享受自然的志向,在隐居田园生活里寻找返璞归真的人生的乐趣和真谛。

他们选择隐居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也是为了守住初心和道德底线,他们在隐居中更关注自操守修养的完善与提升、对内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理想世界桃花源,这是他们在乱世里最可贵的坚持。

古代这些隐士高人也绝非一味的逃避世俗,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隐居在山林,闲散在山野但对人世间的苦难和底层劳动人民充满了悲悯和同情,他们也会心系家国天下,也会忧国忧民,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中隐逸高人里,代表人物比较著名的先说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的外祖是晋代名士孟嘉,祖父做过太守,他小时候家境还能不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二十来岁陶渊明出仕做官,没几年就受不了那些官场腐朽和士大夫生活的庸俗无聊辞职回家了。

这样看来,贾宝玉身上是有一些陶渊明的影子的,他们都是喜爱儒家和道家思想,性情率真纯良,热爱自然和世间美好事物,厌恶官场禄蠹的人。

陶渊明隐居之后获得了真正的快乐,读陶渊明的诗就能感受到古代真正山中高士的隐逸贤才的生活与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从诗歌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觉到陶渊明虽然生活清贫简朴,但是他的心情是无比自在和舒畅的。

据说陶渊明隐居时,喜欢饮酒。《宋书·陶潜传》记载评点:“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哪怕是到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地步,当官员檀道济前来送酒肉资助,劝陶渊明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也断然拒绝:“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然后用尽全力把人家送来的东西全都给丢出去。

宋代于石赞陶渊明:士之生斯世,身穷志弥笃。不惟气浩然,亦是敦薄俗。渊明晋高士,志岂在微禄。不以进为荣,不以退为辱。

陶渊明已经打了个样儿,这就是古代真正“山中高士”的风骨和精神,困境从来也不是人类可以抛弃风骨气节的借口和理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但请给予一份基本的礼貌和尊重,不要张口就是诋毁和轻蔑,毕竟人家陶渊明要饭也没要到阁下府上喝过您的一碗白开水。

所以,也不知道薛宝钗到底是凭啥敢当什么“山中高士晶莹雪”?还敢碰瓷比孔孟?真以为是心有多大,脸就能有多大?难道她脸若银盆的盆是洗澡盆?

她想要做“山中高士”,不是她号称不爱花儿粉儿,富丽闲妆,不去炸金项圈,暂时不做绫罗绸缎新衣服就可以,也不是她经常穿的半新不旧,暗沉低调,把蘅芜院布置成“雪洞”就可以。探春说:“这种掩饰谁不会作,且再瞧就是了”,未必没有讥讽薛宝钗的意思。

如果薛宝钗姑娘,她想做有节操,有道德的“山中高士”,麻烦她先劝母亲哥哥搬出贾府,再摘下她那把耀眼的黄金枷锁,且不要那么猴急地带上贵妃赏赐的手串再去教训邢岫烟戴个玉佩就是虚荣;麻烦她真的“珍重芳姿”一点,而不是每天步行几公里搞公关,人人面前应侯逢迎奉承,四处打点笼络探听掌握情报,亲自陪三等丫鬟玩游戏;麻烦她真的“远着宝玉”一些,别总像个雨后的毒蘑菇,动不动就冒冒失失冲出来,总是正正好好插在气氛融洽的宝黛中间。

否则她不尴尬,我看的尴尬,真正的“山中高士”的陶渊明只怕更尴尬。

毕竟薛宝钗家里困难还有百万家资,住着贵妃别墅,吃香的喝辣的,陶渊明在八面漏风的破屋饥寒交迫。

谁说薛宝钗家在贾府费用自负的,至少先让她和莺儿主仆俩把这些年在大观园吃的份例饭菜吐出来,然后让薛姨妈再把蘅芜院贾府婆子和粗使丫鬟这些年的工资结一下。

竟然还有人拿着薛宝钗去碰瓷孔孟的?还讲什么薛宝钗仁德?主打一个计算器进水——没点数了是吗?作为一个山东人真的是不能忍啊。

薛宝钗滴翠亭外面煞住脚往里细听,听得过瘾的时候,她口头常用来规训别人的孔孟之道她自己还记不记得吗?“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敢问是那一本古籍上有孔子或者孟子写过“偷听没错不卑鄙,嫁祸合理非小人,金蝉脱壳、轻贱人命的都是真仁德君子呢!”我实在是孤陋寡闻,真心求教呀。

第二位出场的山中高士名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是一位品德高尚,清廉仁义的旷世奇才,被后世称为平民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资治通鉴》中写: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仲连乎!”

翻译一下是:魏国国君安釐王问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这种人;如果说可以有次一等的,那么这个人就是鲁仲连无疑。”

鲁仲连自幼聪颖,却不肯入仕,有时隐居,有时游历。他擅长分析天下形势,懂得兵法谋略,屡次出奇谋,立奇功。

他劝田单身先士卒带兵收复失地,光复齐国;一箭尺书直接让燕将哭着寻死退兵,又助田单攻下聊城;他曾拼死一辩,痛斥辛垣衍,不可尊秦为帝,秦将也为之震惊,顿时后撤50里,此后才有的围魏救赵。

当齐国国君想封赏鲁仲连爵位时,鲁仲连却逃跑了。

仲连逃之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翻译一下就是:我与其为了获得富贵而屈从侍奉他人,宁可忍受贫贱而随心所欲的生活!)

当平原君几次三番用高官爵位、千两黄金赏赐鲁仲连,鲁仲连也总是却坚辞不受,他是真的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他说:“所贵于天下士,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也!”

他认为:“天下名士最看重的是,为别人排除困难、解决纠纷而无所要求。如果有所谋取,那就是商人的行为了!”鲁仲连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元代诗人刘秉忠做《太常引 · 鲁仲连》赞叹:当时六国怯强秦。使群策,日纷纷。谈笑却三军。算自古、谁如此君。 一心忠义,满怀冰雪,功就便抽身。富贵若浮云。本是个、江湖散人。

李白有古风《齐有倜傥生》: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鲁仲连是真正的高士,他“不在其位,亦谋其政”,隐居却不完全消极避世,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舍生忘死,建立功业之后又摒弃了荣华富贵,金钱功名,是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真是“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具有真正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令人钦敬的英雄人物。

就鲁仲连这种水平,这样能力,这种境界的人,孔斌都说他只是“次一等的”山中高士啊。

再请问薛宝钗大姑娘凭什么配称“山中高士”呀?

《红楼梦》的作者才是真正博古通今,无书不知的人,他会真的把一个私德明显有亏的闺阁少女捧的比鲁仲连还高吗?那只能是故意给薛宝钗招骂名呢吧!“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了呀。

何况鲁仲连拒绝高官厚禄时专门讽刺过商贾重取利。

《红楼梦》的作者偏偏安排金陵商贾之女薛宝钗去比肩讽刺过商贾的真山中高士,这一环扣一环,典故连环套,真是“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绝了!

薛宝钗要是个真聪明懂事高情商的,那不得连夜跪求《红楼梦》的作者,磕破脑袋一层油皮,也要极力推辞掉这个“美誉”,因为她德不配位,她戴上这样大的光环只会头重脚轻,非常尴尬,惹众人耻笑的。

很多号称爱她爱的深沉的,最喜欢拿作者赞她“山中高士晶莹雪”来宣扬她,恨不得做成横幅海报四海八荒吆喝张贴去,发狠的想要靠这句大而空到一眼假的话就证明她足够高雅绝伦,真是绝望又滑稽的表演。

到底是不知何为真正的山中高士,还是根本不读原著,不知原著中的薛宝钗到底是什么样子?薛宝钗努力多年只想嫁给“有玉的男人”,借东风实现青云志;她连真心仰慕的小姊妹史湘云都要拿来当垫脚石的,办螃蟹宴特意张扬的阖府皆知,安排自己和母亲跟荣国府地位最高的女主子贾母坐一桌;她轻贱奴婢人命,说逼死丫鬟的主母姨妈王夫人是慈善人,跳井冤死的丫鬟金钏是糊涂人,不过多给几两银子就完了……这种趋炎附势、草菅人命、不仁不义之徒也配称什么“高士”吗?

是金陵一霸家特产的“高度厚颜无耻冷血人士”吗!

别忘了作者化身的空空道人如何评论书中女子:“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何必硬要把薛宝钗推上高处不胜寒的神坛呢?作者开篇也说“假语存焉”,“假作真时真亦假”,贾雨村的大名,可是叫“贾化”,假话不就是谎言吗?

不是书中没白纸黑字批评薛宝钗不好就等于是夸她好,而是在作者一边明写薛宝钗势利无情不顾礼义廉耻许多言行,一边用力粉饰,说她端庄娴雅、豁达大度,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就是欲盖弥彰,让薛宝钗不好的一面更加明显而已,风月宝鉴正面招手微笑令人身心愉悦的佳人,正是背面杀人诛心于无形的冰冷骷髅。

此处必须插播一个故事,话说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休病逝前嘱咐要传位给太子,但大臣们觉得太子不太行,就有左典军万彧曰:“不若取乌程侯孙皓立之”。左将军张布也曰:“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

还以为孙皓是何许英雄人物,就算比不上孙十万,那至少也比孙亮强点吧,结果好家伙!上位之后孙皓还装了几天“谨礼尊亲,勤于朝政,优抚先帝的遗孤”等等贤主模样就立刻原形毕露了:“皓凶暴日甚酷溺酒色宠幸中常侍岑昏”,他骄奢淫逸,歹毒残暴,比那商纣王有得一拼。稍有不顺心,就杀得是吴国上下人头滚滚,人心惶惶。

那些给他进谏的大臣不是被灭了二族三族,就是隐居归田,或者干脆闭口不言,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拔凉拔凉的,害怕走了忠臣王蕃的老路,被国主孙皓斩首之后拿头当球踢。

司马家一看“孙皓荒淫凶逆宜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立马就来攻打,结果给吴主孙皓吓得是屁滚尿流,连宦官出的什么用百丈铁索投入长江拦截敌兵的馊主意都听信了,最后当然竟然是学刘阿斗自己绑了自己去投降,真的是丢尽了他爷爷孙仲谋的老脸。

所以当初两位大臣说的什么“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其可信度在哪里呢?人家说啥你信啥,那你网购的时候,所有的好评都深信不疑呗?你逛街的时候,卖臭豆腐的老板说:“臭豆腐真是香”,人家说的是吃起来香,难道你从来没吃过,还能自我洗脑觉得闻起来这味儿就是真香呀……果然的话,在下佩服。

好了,书归正传,第三位出场的山中高士,来自三国,名叫孟节。他不出名,但他的亲弟弟很出名,就是那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是也。

话说诸葛武侯南征,为了收伏人心,已经第四次把孟获给放回去了。孟获这次找了个厉害的帮手——秃龙洞洞主朵思大王。

这朵思大王对孟获表示:我这边安全的很,你安心住下,因为因为我这个山洞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你来时走的,只有我们自己人知道,地势平坦土厚水甜人马可行,只要用“木石垒断洞口,虽有百万之众不能进也”。

而另一条路,则是一条山路,山险岭恶道路窄狭;其中虽有小路多藏毒蛇恶蝎,还有四个毒泉,那是给敌人准备的地狱之旅。

一名哑泉其,水颇甜,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二曰灭泉,此水与汤无异,人若沐浴,则皮肉皆烂见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溅之在身,则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饮之咽喉无暖气,身躯软弱如绵而死。

于是朵思大王命人把好路给垒上,天天和孟获在山洞里吃喝玩乐,唱歌跳舞,认定了他们高枕无忧诸葛亮虽然智计百出,奈何是个远道而来的外地人,注定要带着蜀兵走险路喝有毒的泉水,八成就是全军覆没,知难而退。

果然,蜀兵的先行队伍中,接着就有人喝了哑泉的水中毒了,诸葛亮用堪比唐僧爬五指山顶的毅力,亲自攀岩上了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庙祷告,于是就有山神化作老叟出来指点。

老叟曰:此去正西数里有一山谷,入内行二十里有一溪名曰万安溪。上有一高士号为万安隐者;此人不出溪有数十余年矣。其草庵后有一泉名安乐泉。人若中毒汲其水饮之即愈。有人或生疥癞或感瘴气,于万安溪内浴之自然无事,更兼庵前有一等草名曰薤叶芸香。人若口含一叶则瘴气不染。丞相可往求之。

于是诸葛亮很客气的就备上信香礼物,带上中毒的士兵很有诚意的就去了嘛,结果人家那位山中高士更是客气,亲自出来迎接,上柏子茶松花菜待客,而且告诉了诸葛亮此处哪里的水不能喝,又告诉诸葛亮如何“掘地为泉汲水饮之方可”,这不喝水的问题就解决了么。

而且还让人引着“哑军来到溪边汲水饮之;随即吐出恶涎便能言语……又引众军到万安溪中沐浴。孔明求薤叶芸香隐者令众军尽意采取:各人口含一叶自然瘴气不侵。”

诸葛亮当时就被这位万安隐者感动的不行不行的,他来南征这许久,那是鞍马劳顿,征战辛苦,还头一回碰上一个对他这么好的人呐,可一问姓名才知道,这位万安隐士竟然是孟获的亲哥。书中此处写:“孔明愕然”,全书中孔明也只愕然了这一次。

然后孟节对诸葛亮表示:孟获实在是不懂事,“强恶不归王化”,他甚至还亲自跟诸葛亮表示了歉意并且谢罪。诸葛亮感慨:“方信盗跖下惠之事今亦有之”。“盗跖下惠之事”是指柳下邑除了柳下惠这样的圣贤,还有个著名的“强盗”,称为柳下跖,甚至有人误认为他们是兄弟俩,其实他们只是同乡。

诸葛亮到底是对孟节不太放心,于是就“遂与孟节曰:吾申奏天子立公为王可乎?”要封孟节做王爵,但孟节说:“为嫌功名而逃于此岂复有贪富贵之意?”孔明乃具金帛赠之,孟节坚辞不受,孔明只能“嗟叹不已拜别而回”。

话说三国里的孟节和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有个不懂事的兄弟,让他们操碎了心。但孟节绝不是只为了救孟获,更是为了一方百姓能免遭战乱之苦,他是真正的大仁大义。

如果说薛蟠给孟获倒夜壶也不配,那薛宝钗就配给孟节提鞋吗?只怕喝一缸“安乐泉”水也治不好她体内的“热毒”吧。

一个一门心思想嫁给权贵男人的古代闺阁国贼禄鬼,到底是谁给了她勇气,敢去碰瓷连王爵都拒绝的真山中高士呢?只怕孟节听了这笑话,都要连夜官宣拒绝三连,以后再也不想被称为什么“山中高士”了吧。

薛宝钗真想称什么“山中高士”,也不指望她能像孟节一样拒绝封王诱惑,黄金万两,但是至少请她拍着良心承认一下她哥是个“强恶”之徒。

而不是一边再为她哥拼上老命奔走劳碌,心知肚明他们家是无法无天的,一边在外人面前又死鸭子嘴硬——我哥就是那种:“说话不防头,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要不是我们看过剧本知道她哥是欺男霸女打死过人,动不动就抄门闩杀人放火的恶棍,还以为她哥是什么怪纯真的莽撞少年呢?

最后说一下据说所谓“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典故源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里面暗藏着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名字呢,而且薛宝钗的名字可是在前面哦。哎哟,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啦,虽然说不清楚,但感觉好厉害的样子呢。

可是对比了陶渊明、鲁仲连和孟节这三位真正的古代山中高士之后,如果还能觉得薛宝钗的“山中高士晶莹薛”不是反讽是夸奖,那只能说你高兴就好啦,毕竟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嘛!

话说高启这首诗是咏梅花的,“雪满山中高士卧”典故出自汉代袁安,他是一位品行高尚的寒士,能持节自守,不求于人,大雪时闭门僵卧,宁愿冻死不给别人添麻烦。

“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隋代赵师雄过罗浮山,树林中巧遇酒家女的神异传说。

《龙城录》记载:“赵师雄,睢阳人,(隋)开皇中过罗浮山,天寒日暮,见林间有酒肆,旁有茅舍,一美人淡妆靓逸,素服出迎,相与扣酒家门共饮,不觉醉卧。及觉,乃在大梅树下,有翠羽嘈唧其上,月落参横,惆怅而已。”

就不多说了哈,反要是附会的话,可以无限延伸一下嘛,毕竟这两个典故给的要素也是过于的多了。

再说古代类似的诗词也不少,比如“林下高士,当今何处?是不是可以说“山中高士”是指林黛玉呢?

好了,不开玩笑,不抬杠。只能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爱好不同,理解不同,选择尊重,但人身攻击的请走开。

我是不是被读书所误,也只是我的事儿,那是我的选择。你不想看可以点不感兴趣或者直接拉黑就好。别一天天跑来说什么占用了你宝贵的资源,是你家网费贵,电费贵还是你整天抬杠网暴我和我的家人朋友的时间贵?

咋地?想找我给报销啊,建议你呢先贴个报销单,顺丰自付发给我,走个流程,我让法务看看能不能给批啊。对了,忘了个事儿呢,我也没花钱雇你给我当水军呢,那不好意思,这块的费用实在报不了。

我的阅读理解水平的确是有限的,但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又爱说话的人也不止我一个,总不能只许你说,却不许我说,世上哪有这个道理呢?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只能哪壶不开提哪壶,相信心地宽大有涵养的宝姐姐应该不会生气的吧,毕竟大家都是姐妹,我一个天天劝人多读书的UP,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上一篇 : 电信wifi不能上网是怎么回事(电信wifi不能上网原因有哪些)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